【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鑫】不会酿酒的品酒师不是好工程师。
这句话概括了河南白酒匠人刘洪亮“简单”而又丰厚的一生。
最开始是酿酒,然后是品酒,最后是做白酒技术研发,他一辈子都在和酒打交道,如此简单纯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断精进白酒酿造艺术,取得多项成就,还不忘将酿造技艺传承下去,他的人生,如此丰盈厚重。
目前,刘洪亮在河南蔡洪坊酒业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今年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前夕,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近这位白酒匠人,探寻他背后“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匠心传承:两代人、一件事、一辈子
出生于80年代的刘洪亮,已在白酒行业耕耘了三十余年。
刘洪亮从18岁就进入蔡洪坊,见证了蔡洪坊从新蔡县一家地方国营酒厂到公司的改制蜕变,他也从一名普通的酿酒员工成长为蔡洪坊的总工程师、品酒师、酿酒师,成为公司的“灵魂人物”之一。
刘洪亮与白酒的缘分并不是偶然。事实上,他父亲就在改制前的蔡洪坊酒厂工作,所以从小耳濡目染,他很早便开始接触酿酒工艺,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不过,真正体会到中国白酒所蕴含的魅力,并开始对酒开始产生浓厚兴趣,还要从刘洪亮在洋河股份学习品酒的那段经历讲起。
刚工作不久,刘洪亮因为在酿酒技艺方面极高的悟性与灵性被蔡洪坊作为储备人才派送到洋河股份去学习。
在洋河股份的半年时间里,刘洪亮也只学习了一件事,就是品酒。
“调酒实际上与品酒有直接关系,如果说你不会品酒,你不了解酒的口感、味道,就更谈不上去调酒。”刘洪亮说,在洋河学习的过程让他学会品出酒的酸、甜、苦、咸,也让他感受到酒中的学问深厚。
学习归来后,他开始醉心白酒,潜心钻研,并以父亲为榜样,不仅传承了父亲的酿酒技艺,还传承了父亲的匠心精神。
两代人,都将一生奉献给白酒事业。
为将技艺与匠心继续传承下去,2020年,刘洪亮成立了“刘洪亮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他不吝赐教,毫无保留地把所学技术知识、技能操作传授给年轻一辈,带领公司在制曲、酿造、酒体设计、品评等酿造技艺方面培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
“我要把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刘洪亮说。
匠心坚守:用十几年酿造一款酒
长期以来,刘洪亮工作在生产、技术、科研第一线,他的多年努力不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还获得多项荣誉。
2019年,刘洪亮荣获河南省“轻工大工匠”和“最美豫酒人”称号;2021年,他被认定为驻马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洪坊酒酿造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还被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品聘任为第四届中国白酒河南省级评委。
此外,由刘洪亮带领的研发质检团队,还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外观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
取得如此丰硕成果极为不易,过程中更是充满了艰辛。
其中,最让刘洪亮印象深刻的是他带领团队对传统酱酒生产方式进行创新、提升,成功研制出适应新蔡县当地环境、气候的一款酱香型白酒,并获得了市场认可。
“行业内有种说法是‘离开茅台镇就造不出好酱酒’,我们一直想打破好酱酒走不出核心产区这种说法。”提起研制酱香型白酒的初心,刘洪亮告诉记者。
酱酒由于工艺独特,制作流程复杂,且周期长,刘洪亮倾注了大量心血与精力。
据刘洪亮介绍,蔡洪坊的酱香型白酒,在保持了传统酱酒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主要对下沙时间和粮食配比进行创新。
“南方酱酒制作一般全部用糯高粱,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了粮食配比,加入了一定比例的梗高粱。”刘洪亮称,为找到粮食的合适比例,他带领团队做了无数次实验。而总结出下沙的适宜日期,他们用了两年时间。
从90年代初期开始接触酱酒酿造,2014年前往核心产区茅台镇调研学习,2018年才真正开始着手研制酱酒。刘洪亮十几年扎实的调研学习和匠心坚守,为蔡洪坊酱香型白酒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对于河南白酒产业的发展,刘洪亮认为,河南白酒的发展优势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市场空间非常大,另一方面是河南包容性强。“但是,目前我们没有发展起来一个突出品牌,随着白酒企业发展,如果能有一家领头羊企业带领整体河南白酒发展,这样会对河南白酒企业有很大帮助。”
未来,刘洪亮将坚守初心,在白酒工艺创新、技艺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河南白酒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